南宋 朱熹行书翰文稿 、朱熹的自在行是什么意思?

书法欣赏 67 0

明朝嘉靖年间,这卷朱熹《书翰文稿》被江西布政司参政孙存收藏。嘉靖二十四年(1545年)正月,孙存将此卷寄到苏州,请当时的大名士文徵明写跋文。朱熹《年谱》,宋绍熙五年五月知潭州,《宁宗本纪》言:“七月庚午,召秘阁修撰知潭州朱熹诣行在。”文中“辛苦三月,已不胜郡事”,即五月至八月,在任正好三个月。

朱熹《書翰文稿 》 遼寧省博物館藏

此卷分為前後兩段,前段為《允夫帖》,又名《七月六日帖》、《致表弟程詢允夫書翰文稿》,縱33.5厘米、橫45.3厘米,後段縱28.2厘米、橫113.6厘米。

局部高清

七月六日,熹頓首。前日一再附問,想無不達。便至

承書,喜聞比日所履佳勝。小一嫂、千一哥以次

俱安。老拙衰病,幸未即死;但脾胃終是怯弱,

飲食小失節,便覺不快。兼作脾泄撓人,目疾則

尤害事,更看文字不得也。吾弟雖亦有此疾,然來

書尚能作小字,則亦未及此之什一也。千一哥且喜向安。

若更要藥含,可見報,當附去。呂集卷秩甚多,曾

道夫寄來者,尚未得看,續當寄去。不知子澄傢上下百卷者

是何本也?子約想時相見。曾無疑書已到未?如未

到,別寫去也。葉尉便中復附此。草草,餘惟自愛

之祝,不宣。熹頓首,

允夫糾掾賢弟。

後段 縱28.2厘米、橫113.6厘米。

研究朱熹的書法風格及其書法思想,必然要和他所處的歷史時代聯系起來。南宋書壇仍然為蘇、黃、米書風籠罩,其書風主流是尚意宣情,生活於南宋中前期的朱熹必然要受到這一書風潮流的影響。他留存下來的諸多書跡中,也都帶有宋人以意為之的烙印。

今人楊仁愷亦評價道:“朱氏書法的時代風格和本身的特點仍然是主要的,其中自有新的因素存在著。在所有的因素裡,最為突出而明顯的,卻是時代風格。”(《南宋朱熹〈書翰文稿〉芻議》)楊先生所講的時代風格就是“宋人尚意”。

然而朱熹作為一代成就卓著的學者和哲學傢,自然不會落入窠臼,單純地去追隨時風流俗。他在表現時代風格的同時,亦能重視對傳統的學習,並融入自己對書法的思考和理解。正如朱子晚年所講的那樣:“不與法縛,不求法脫,真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”。(《晦庵集》卷八十四)他不僅在書法創作上,而且在書法理論上,都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非凡的個人成就。

朱熹自幼習書,嘗學曹孟德,後攻鐘繇楷書及顏真卿行草書,一生勤勉。他書寫的墨跡數量大,遺憾的是失傳甚多。加上其在學術上享有盛名,故書法藝術的光芒被遺憾地掩蓋瞭。朱熹善行、草,尤善大字,傳世作品以行書簡牘為主,大字墨跡很少,翻刻作品較多。朱熹書法名重一時,從歷代評價中可見一斑。明陶宗儀在《書史會要》中說:“朱子繼續道統、優入聖域,而於翰墨亦工。善行草,尤善大字,下筆即沉著典雅,雖片縑寸楮,人爭珍秘。”明王鏊《震澤集》評:“晦翁書,筆勢迅疾,曾無意於求工,而尋其點畫波磔,無一不合書傢矩矱。”這些評價看起來似是溢美之詞,其實不然。有一種可能是,當時所能見到的朱熹墨跡比現在要多得多。朱熹將人的胸懷意趣、品行氣質看成是書法藝術特征形成的根源和決定因素,這是他主要的書法觀點之一。朱熹從強調書傢性情、胸襟對法度影響的立場出發,既反對拘守於法,又反對遊離於法。這與他“文皆從道中流出”(《朱子語錄》)、“文與道兩得,而一以貫之”(《與汪尚書》)的思想觀點是一致的。

名傢題跋選

明朝嘉靖年間,這卷朱熹《書翰文稿》被江西佈政司參政孫存收藏。嘉靖二十四年(1545年)正月,孫存將此卷寄到蘇州,請當時的大名士文徵明寫跋文。文徵明在題跋中說,朱熹《大學或問·誠意章》手稿,“較今刊本,一字不異,蓋定本也……夫朱公著述,如日星在天,何容刻畫”,又提到朱公遷、趙汸、韓濂三公,“皆元季國初名流,其題此卷,皆鄭重不茍。”而趙汸竟然留卷一年不敢動筆,文徵明感嘆:“不著語而還之。徵明何人,乃敢妄議。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