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孝宗赵眘草书后赤壁赋卷 作品欣赏

书法欣赏 105 0

宋孝宗趙眘《草書後赤壁賦卷》

宋孝宗趙昚《草書後赤壁賦卷》
縱24.5厘米,橫101.4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

【釋文】

是歲十月之望,步自雪堂,將歸於臨皋。二客從餘過黃泥之坂。霜露既降,木葉盡脫,人影在地,仰見明月,顧而樂之,行歌相答。已而嘆曰:“有客無酒,有酒無肴,月白風清,如此良夜何!”客曰:“今者薄暮,舉網得魚,巨口細鱗,狀如松江之鱸。顧安所得酒乎?”歸而謀諸婦。婦曰:“我有鬥酒,藏之久矣,以待子不時之需。”於是攜酒與魚,復遊於赤壁之下。江流有聲,斷岸千尺;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曾日月之幾何,而江山不可復識矣。予乃攝衣而上,履巉巖,披蒙茸,踞虎豹,登虯龍,攀棲鶻之危巢,俯馮夷之幽宮。蓋二客不能從焉。劃然長嘯,草木震動,山鳴谷應,風起水湧。餘亦悄然而悲,肅然而恐,凜乎其不可留也。反而登舟,放乎中流,聽其所止而休焉。時夜將半,四顧寂寥。適有孤鶴,橫江東來。翅如車輪,玄裳縞衣,戛然長鳴,掠予舟而西也。
須臾客去,餘亦就睡。夢一道士,羽衣蹁躚,過臨皋之下,揖餘而言曰:“赤壁之遊樂乎?”問其姓名,俯而不答。“嗚呼!噫嘻!我知之矣。疇昔之夜,飛鳴而過我者,非子也邪?”道士顧笑,餘亦驚悟。開戶視之,不見其處。

宋孝宗趙昚(shèn)(1127-1194年),原名伯琮,字永元,是南宋第二位皇帝。

由於該作之末沒有作者的款識,因此對於書寫人是誰這一問題,從元代起就有不同的說法:有人認為是宋徽宗趙佶所書,有人認為是宋高宗趙構之作,還有人認為是宋孝宗趙昚手筆。趙昚學趙構書法很像,幾可亂真。從書寫上分析,趙昚作字較之趙構,往往落筆凝重不夠,結字略顯松懈。檢視此卷,正有這樣的欠缺。再則,趙昚更喜愛蘇軾詩文,因此這件草書《後赤壁賦》卷當出自趙昚之手。

此作雖為草書,讀之卻使人感受到不溫不火、從容自如的大將風范。趙昚書法無連綿茍且之習,用筆起訖分明,筆筆清楚,字字獨立而氣脈連貫,易於辨識。

局部高清圖片

是歲十月之望,步自雪堂,

將歸於臨皋。二客從餘過

黃泥之坂。霜露既降,木葉

盡脫,人影在地,仰見明月,

顧而樂之,行歌相答。已而

嘆曰:“有客無酒,有酒無肴,

月白風清,如此良夜何!”客

曰:“今者薄暮,舉網得魚,巨

口細鱗,狀如松江之鱸。顧

安所得酒乎?”歸而謀諸婦。

婦曰:“我有鬥酒,藏之久

矣,以待子不時之需。”於是

攜酒與魚,復遊於赤壁

之下。江流有聲,斷岸千尺;山

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曾日月

之幾何,而江山不可復識

矣。予乃攝衣而上,履巉巖,

披蒙茸,踞虎豹,登虯龍,攀

棲鶻之危巢,俯馮夷之幽

宮。蓋二客不能從焉。劃然

長嘯,草木震動,山鳴谷應,

風起水湧。餘亦悄然而悲,

肅然而恐,凜乎其不可留

也。反而登舟,放乎中流,聽

其所止而休焉。時夜將半,

四顧寂寥。適有孤鶴,橫江

東來。翅如車輪,玄裳縞衣,

戛然長鳴,掠予舟而西也。

須臾客去,予亦就睡。夢一

道士,羽衣蹁躚,過臨皋之

下,揖予而言曰:“赤壁之遊

樂乎?”問其姓名,俯而不答。

“嗚呼!噫嘻!我知之矣。疇昔

之夜,飛鳴而過我者,非子

也邪?”道士顧笑,餘亦驚悟。

開戶視之,不見其處。

題跋

元末明初 俞楨

宣和宸翰多遒勁,而此卷結體尤秀潤,蓋非尋常草草揮灑者。況東坡《赤壁賦》,公平生自以為得意之作,復得宸翰一書,增重百倍,可謂二妙合作,不易得也,今藏莫氏文房,其永寶之,包山俞貞木敬題。

明 黃本

思陵字畫多凝重,而此卷則以泥金書絹素,筆意秀整殊不類於常,且其書坡翁雄文照耀千古,尤可愛玩。壬申六月望觀於莫氏壽樸堂因題,豫章黃本。

明 張瓙

附錄:

楊仁愷結束瞭一幅金字草書作品作者是誰的爭論

  “金筆禦書”《後赤壁賦》出自宋孝宗之手

  上圖為元代和明代文人題寫的跋文;下圖為金字草書《宋孝宗趙昚草書後赤壁賦卷》全文。

  《宋孝宗趙昚草書後赤壁賦卷》引首字。

  《宋孝宗趙昚草書後赤壁賦卷》中明代人寫的跋文。

  趙昚畫像。

  核心提示

  古人鑒賞書畫藏品時會不會發生爭論?回答是肯定的。遼博珍藏一幅金字草書作品《後赤壁賦》,它的作者到底是誰就引發瞭爭論,古人將爭論的觀點直接寫在跋文中,大有讓後來人評說的味道。上世紀80年代,我國書畫鑒賞大師楊仁愷通過核查史料,研究作品筆跡風格,最終認定作品的作者是南宋皇帝宋孝宗趙昚(shèn)。

  史記

  趙昚為嶽飛平反

  宋孝宗做的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事情便是為嶽飛平反。

  宋孝宗於紹興三十二年(1162年)農歷五月即位,《宋史》載,當年七月“戊戌,追復嶽飛元官,以禮改葬。”也就是宋孝宗即位剛剛兩個月就恢復瞭嶽飛的官職,並按照相應的禮儀改葬這位抵抗外辱的英雄。宋史載:“是夜,地震,大風拔木。”史官記錄這一現象,大約意在烘托這一決定帶來的震撼。

  也是這一年的農歷十月,“官嶽飛孫六人”,將嶽飛的六位孫輩封官。

  此後,“隆興元年秋七月戊午,給還嶽飛田宅。”宋孝宗即位頭兩年,先恢復嶽飛過去的官職,再歸還嶽傢的財產。

  又過瞭6年,宋孝宗乾道五年(1169年),《宋史》載“十一月丙寅,為嶽飛立廟於鄂州”。不僅依禮改葬嶽飛,還為嶽飛在鄂州興建祠廟。第二年,“七月,賜嶽飛廟曰忠烈”。由此開始表彰嶽飛的功績。

  時間又過瞭8年,淳熙五年(1178年),宋孝宗又一次想起瞭嶽飛,《宋史》載:“九月戊寅,賜嶽飛謚曰武穆”,“嶽武穆”的稱號由此開始傳揚開來。

  第二年,宋孝宗又下旨“錄趙鼎、嶽飛子孫,賜以京秩”,也就是將嶽飛的子孫進行登記,在京城給予相應職位。

  從恢復名譽到表彰歷史功績,宋孝宗為嶽飛平反前後經過瞭18年時間。

  磁青細絹上題金字

  遼寧省博物館珍藏著一件較“拉風”的文物——《宋孝宗趙昚草書後赤壁賦卷》,充滿傳奇色彩。

  稱其“拉風”,主要表現在手卷的書心部分,這幅書法作品不是寫在紙上,而是寫在絹素上面。

  在人們的常識中,絹素的材質比較柔軟、耐折。但是如果年代久遠,絹素的表現反而不如紙,它的質地會變脆,如果經常展開、收攏,就容易斷裂。

  造成絹素變脆還有一個原因,就是古代的一些絲織品由於織得不夠細密,在上面寫字、繪畫容易出現浸漬,為瞭防止發生這樣的情況,古人在絹素上寫字、繪畫前,先在絹素表面塗上一層明礬。這樣雖然解決瞭浸漬的問題,但是會加速絹素的變脆進程。

  放大圖片的細部仔細觀察,我們看到這件“拉風”的作品,雖歷經近千年時光,但絹素上基本看不到折痕。省博物館學術研究部主任、副研究員董寶厚告訴記者,這是因為當時的絹素織得非常細密,不會發生浸漬問題,也不需要塗明礬。

  這幅作品使用的絹素還有個很長的名字,叫作“烏絲欄磁青細絹”。

  首先,“烏絲欄”需要單獨解釋一下,它指的是書籍卷冊中,絹紙類有織成或畫成的界欄,紅色的叫作朱絲欄,黑色的叫烏絲欄。觀察這幅作品,可以看到每豎行字跡之間都有用黑色絲線織成的工整的界欄。“磁青”則指的是絹素所染的顏色,是指那種極深的藍色,有種靜謐、意象深遠的特質,其顏色大多來自靛青。明朝有個人叫沈榜,他在擔任宛平縣知縣時編著的《宛署雜記》中記載,萬歷二十年(1592年)時,“磁青紙值一錢銀子”,當時記錄這一條是想表現當時染成磁青色的紙張價格昂貴。不過這隻是個參照,這件宋代染成磁青色的細絹屬於供皇傢使用的貢絹,其貴重程度在宋代便非同尋常。

  不僅如此,烏絲欄磁青細絹上的字,是作者用毛筆蘸著泥金寫上去的,雖然經歷瞭近千年,字跡仍然明顯地發出黃金所特有的光澤。

  用“拉風”的絹素和泥金完成書法作品後,作者沒有署名,依然頗為“拉風”地留下兩枚印章“禦書”和“禦書之寶”,表明瞭自己的帝王身份——自信地暗示:告訴你這是皇帝寫的就夠瞭。而皇帝中,能寫這麼好的字,還有誰?

  爭論近千年,吵到跋文裡

  董寶厚說:“因為作者傳世作品很少,留下的‘禦書’和‘禦書之寶’目前也沒有找到完全相同的印跡,這給後代的收藏傢做出準確的判斷制造瞭困難。”

  這幅作品在宋代沒有記載,也無法知道具體藏在什麼地方。宋亡以後,大約它與其他的宋朝宮廷藏品一道流入瞭民間。到瞭元代的至順年間,由浙江吳興的莫完伯珍藏於“壽樸堂”中。種種跡象表明,到瞭元代,人們對於這幅書法作品的作者在相當長時間裡沒有定論。

  手卷包首上面有個題簽,上面用楷書寫著“宋徽宗書後赤壁賦”,題寫者沒署名,年代為清以後。

  手卷的引首是藏經紙,采用篆書題寫瞭“龍鸞翔翥(zhù)”四個字,後面有印章,可惜無法辨別,專傢推測為明初所寫。

  更為傳奇的是,元代收藏傢俞貞木和明代黃本、張瓙(dào)三人寫的題跋,他們幹脆在跋文裡直接爭論瞭起來。

  第一篇跋文由俞貞木題寫:“宣和宸翰多遒勁,而此卷結體尤秀潤,蓋非尋常草草揮灑者。況東坡《赤壁賦》,公平生自以為得意之作,復得宸翰一書,增重百倍,可謂二妙合作,不易得也,今藏莫氏文房,其永寶之,包山俞貞木敬題。”

  “宣和”是宋徽宗的年號,俞貞木畢竟是一代著名收藏傢,他看到這幅作品也有困惑。這段話的意思是說,宋徽宗的書法作品大多遒勁有力,這個手卷的字體特別秀麗圓潤,大概不是他平時隨便寫寫的樣子。隨後他馬上調轉話題說蘇東坡的《赤壁賦》是他一生的得意之作,經過皇帝這麼一寫,就更加珍貴瞭。

  明代官員黃本對於前朝收藏傢的判斷不以為然,他認為作者是宋高宗。他在跋文中直接寫道:“思陵字畫多凝重,而此卷則以泥金書絹素,筆意秀整殊不類於常,且其書坡翁雄文照耀千古,尤可愛玩。壬申六月望觀於莫氏壽樸堂因題,豫章黃本。”

  宋高宗趙構因死後葬於永思陵,後人用思陵借指宋高宗。黃本認為,趙構的字畫更多地表現出凝重的特點,但是這一手卷用泥金在絹素上寫,筆畫清秀,跟趙構的其他作品也不太像。寫到這兒,他也轉瞭話題,認為蘇東坡的美文照耀千古、值得收藏,等等。

  到瞭張瓙這裡,他寫得比較多,跋文記錄瞭他與一班人討論研究的結果。張瓙認為,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,宋徽宗曾經下令毀掉他的文集,更何況這個手卷的風格也不是宋徽宗的。但是宋代皇帝書法當中,宋高宗會集瞭眾傢所長,而且字體風格秀麗,他在宮殿的屏風上寫過蘇軾的“賴有高樓能聚遠,一時收拾與閑人”,還因此將那座樓取名聚遠樓,所以這一書法作品肯定是宋高宗所寫。

  張瓙隨後也記錄瞭當時其他人的看法,其中有人提出,南宋的皇帝,隻有宋孝宗趙昚最喜歡蘇軾,在位時追贈蘇軾太師稱號,賜謚號“文忠”,還為禦制的蘇氏文集寫序,這是宋朝的大臣能得到的最高榮譽。平日裡宋孝宗總是把蘇軾的文章放在身邊,百讀不厭,還說過“敬想高風,恨不同時”的話。所以也有人認為這是宋孝宗所寫。

  張瓙最後也感嘆:宋朝的皇帝能夠用金字抄寫前朝大臣的文章,實在難得,實在難得!

  那麼這位受到後人感嘆的“難得皇帝”究竟是誰,直到上世紀80年代,有一位書畫鑒賞大師找到瞭具有說服力的答案。

  作者是南宋有為皇帝宋孝宗

  董寶厚幫助記者找到瞭我國書畫鑒賞大師楊仁愷在1981年發表的文章《關於宋孝宗趙昚〈後赤壁賦〉的幾點考察》。

  在文章中,楊仁愷梳理瞭這件絹書金字《後赤壁賦》的流傳歷史和關於書寫者的各種爭論,之後他通過比照存世的宋徽宗行、草等作品真跡的書寫風格,非常有說服力地排除瞭作者為宋徽宗趙佶的可能。

  隨後,楊仁愷將絹書金字《後赤壁賦》與宋高宗趙構的存世真跡進行瞭對比,發現其書寫風格非常接近於趙構晚年,即趙構退位當上太上皇以後的作品。然而,再回看作品本身的“禦書”和“禦書之寶”璽印,發現瞭問題。

  趙構草書風格的最終定型,通過研究他的傳世作品,人們目前比較一致地認為是在他的晚年,也就是他讓出皇位,當太上皇時期,代表作品為《養生論》。但這時的趙構就不能再使用“禦書”的璽印瞭。那麼鈐“禦書”璽印的《後赤壁賦》如果是趙構的作品,不僅同目前對趙構草書風格的形成時期的認識相矛盾,而且需要找到更多的證據證明趙構的草書風格成熟於更早的時期。

  當然,鈐“禦書”璽印的《後赤壁賦》也存在另一種可能,就像明代人議論的那樣,是晚於趙構,並且在書法上受過趙構指點的後來的皇帝所寫。

  楊仁愷在文章中指出,晚於趙構的幾個皇帝中,趙昚的書法直接受趙構的指點,他的書法風格特別像趙構,幾乎可以亂真。

  為瞭進一步弄清事實,楊仁愷將趙構晚年作品《養生論》與《後赤壁賦》進行瞭逐字對照,並指出,其中很多部分是非常近似的,隻是總體結構上,《養生論》要勻稱緊密一些,《後赤壁賦》比較松懈,從書寫風格上看,這是帶有根本性的差異。此外,個別字如“有”“傾”“順”“不”“而”“之”等字的草書寫法,多少有些出入,而且字與字之間似乎可以看出上下有連筆的跡象,這個特點在《養生論》中就看不到。這種同中求異,對於辨別兩件作品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是相當可靠的。也就是說,書寫風格經過磨煉可能會發生一定改變,但是具體字的書寫習慣通常不會發生大的變化,所以這種不同是證明兩件作品的作者並不是一個人的有力實據,絹書金字《後赤壁賦》可以判斷不是趙構所寫。

  最後楊仁愷得出結論,如果再加上趙昚對《蘇軾文集》偏愛這一史實,它們就不謀而合地成為證實《後赤壁賦》出自趙昚的有力證據。

  董寶厚說:“楊仁愷先生這個推論一經公佈,就得到瞭鑒賞界的普遍認同。”

  記者瞭解到,宋孝宗是宋高宗的養子,宋高宗獨子去世後,南宋朝廷上下都有歸政於宋太祖趙匡胤後人的議論,於是,趙匡胤七世孫原名趙伯琮的少年被幸運地選中,後改名為昚,這就是宋孝宗,南宋第二位皇帝。

  《宋史》這樣評價他:“聰明英毅,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,可謂難矣哉。”就是說他的功績在南宋的各代皇帝當中是最高的。

  《宋史》載:“世宗每戒群臣積錢谷,謹邊備,必曰:‘吾恐宋人之和,終不可恃。’蓋亦忌帝之將有為也。”這裡的世宗是指生活在同時代的金世宗。這段話的意思是說,金世宗經常警告大臣們要積攢錢糧,小心守備,他經常說:“我擔心宋人的和談不可靠。”大約就是擔心宋孝宗北伐。

  趙昚在位期間,起用主戰派人士,銳意收復中原;內政上,加強集權,積極整頓吏治,裁汰冗官,懲治貪污,重視農業生產,百姓生活安康,史稱“乾淳之治”。
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